步行也能计时?宋代的更鼓制度在军事中广泛应用
军事与礼法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更鼓制度渗透于军事、礼法的各个方面,所以研究宋代军事与礼法中的更鼓制度是研究宋代更鼓制度的重要一环。首先,军事中的更鼓制度。中国古代的主要计时工具漏刻的发明是军事需要,早期主要运用于军事。同时,更鼓制度主要的运作舞台谯楼,一定意义上是由早期的军事谯楼演变而来。后来谯楼的功能逐步演变,而集计时、报时、戍守诸多功能于一身。这说明了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社会,更鼓制度在军事礼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宋代军中计时工具先进,计时方法多样。作为最常见的计时法,晷表和水漏都已有应用。有些军中水漏的结构并非因环境动荡而制作简陋,北宋《虎钤经》有对秤漏的记载,并且其形制和装饰都是十分精致的。秤漏之外的的工具如大鼓、彩画钲应是报时所用,铜斗则是水漏必不可少的盛水器具。但测影和水漏两种计时方法,受环境制约很大。前者要求白昼有光照的地方;后者在移动环境下精确度则大受影响,而军中计时特别强调计时手段在移动环境中,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证使用的有效性,所以这两种计时方式在军中使用效果都不理想。
宋人还有其他计时方法以应对军队计时环境的特殊性。宋代军中夜间常用的计时方法是步行计时。按照昼夜行进二百里的速度,通过探更人步行的距离来衡量时间流逝的多少,并规定每行二里为一牌,经过的时间以“牌、里、步、尺、寸、分”的形式表示。更牌用竹子制成,共计一百块,长三尺,宽一寸,逐月题名“某月更牌”。以正月为例,探更人行二里为一牌,平均每更传牌九块,加上步行一百七十三步三尺三寸。二月平均每更传牌十块,依此类推。探更人行走的方位此处没有具体记载。
明代军中步行计时法是围绕营地行进。更牌作为一种计时工具,一个更牌代表一刻度。假如“雨水”天,开始步行传牌计时开始于戌时一刻,传了四个更牌,则是过去了四刻时间,则为戌时五刻。事实上,步行计时法并非军队独有,宋人生活中用步行粗略估算时间,据宋代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记载:服食汤药之前,“汤必须澄清,若浊则令人心闷不解。
中间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即再服,若太促者,前汤未消,后汤来冲,必当吐逆”。汤药煎好后,要静止一段时间后再服用,两副汤药的服用间隙为“步行十里久”,否则会造成身体不适。如果按照日行二百里,则“步行十里久”为3/5时辰,合现在的72分钟。
网友评论